功利太盛,从稚龄起便学会书写、计算的孩子,却渐渐流失了赤子之心。
别刻意评价幼儿发展好与差,别为“达标”对幼儿强化训练,为儿童成长设阶梯状标准……这是教育部日前颁布的《3—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的谆谆之教,并明确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选拔性考试,铲除学前教育“小学化”土壤。
很多家长都有着切肤的育儿体验——倘若没有“小学化”训练,上小学之后,孩子可能就被老师视为“差生”。孩子自信尽失,家长也在陪练中苦不堪言。口口相传,敢于让幼儿自由生长的父母越来越稀少。
近年来,相关禁令出台不少,然而效果不彰。随着监管的松紧,靠奥数升学与幼儿园小学化之类的教育乱象忽冷忽热,发烧期往往远长于冷却期。为什么教育宏观层面频频“严禁”,而进了微观的校门,“严禁”却摇身变成“纵容”?
这里并没有什么天大的秘密,一词以蔽之:功利。
这是一条环环紧扣的功利链条: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的鲜明反差,让人人皆争“上游”,渴望成功,竞争心炽盛;而通往“上游”的途径狭仄,目下高考仍是“独木桥”,孩子们在焦虑的成年人鞭策下绝尘狼奔;对名校资源的惨烈竞争,逐渐下移到了幼儿,张爱玲那句“出名要趁早”的名言,变成家长们“应试要趁早”的忠告。应着这样的社会风习,学校自然要网罗优质生源,才能保证继续“优质”。于是,各种怪招纷至沓来。孩子们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教育流水线上,无论怎样闪转腾挪,都跳不出应试的如来佛掌心。偶有“严禁”的紧箍咒念诵念诵,也往往难以抵挡魔高一丈。你挡我推,法不责众,剑走偏锋的最后,便成浩荡之势。
于是,孩子们渐渐流失了创新能力、独特个性、人文素养,以及“能够接受不同意见”等公民意识。更重要的是,从稚龄起便学会书写、计算的孩子,却渐渐流失了赤子之心。一个心态健康明朗的人,常有童稚气,像孩子一样,带着天真、纯净、宽容的眼光处世为人;而一个社会心态健康明朗的民族,也常有童稚气,天真、纯净、宽容。功利太盛,淹没了赤子之心,也导致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。
不久前故去的周汝昌先生,曾是一个9岁才开蒙的村童,却由于热爱学术而改变了人生。以他的西文功底去当个洋人买办,足可舒舒服服“捞世界”。相反,他抱定一部《红楼梦》,宁为“满纸荒唐言”,付出一生心血。谁能解得了这份孩童般的、毫无功利之心的痴迷?
如今的九龄童,比开蒙较晚的周汝昌要“强”得多了,不乏中英文俱佳、奥数钢琴兼通之才,有的都会用小恩小惠“贿选”班干部了。两相比较,这样耽于竞争的孩子,与九旬老翁周汝昌比起来,谁更有赤子之心?
这样一想,还是希望着,教育部这一回的“禁令”,真的能管用。毕竟,兹事体大呵。(李泓冰)